期刊简介

  《当代医学》杂志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1994年4月创刊,旬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4393,国内统一刊号:CN11-4449/R,国内邮发代号:82-829。本刊被万方、知网、维普、中邮阅读网等数据库收录。曾获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奖。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出版部门: 《当代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9-439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4449/R

邮发代号: 北京

出版周期 旬刊

创刊时间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984.00

杂志荣誉 曾获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当代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当代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 国际刊号:1009-4393
  • 国内刊号:11-4449/R
  • 出版周期:旬刊
期刊荣誉:曾获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奖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当代医学杂志2003年第6期文章
  • 护理疗程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

    随着健康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高,已从单纯的机体疾病的治疗扩展为康复和疾病的预防,旧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正在由医院内扩大到医院外,由个体逐渐向家庭,社区的方向发展。……......

    作者:郑文娟 刊期: 2003- 06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与闭塞的诊断价值

    脑缺血常见的病因非在颅内,而在颅外颈动脉的观点,这是近年脑缺血病变研究的重大成果。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多发部位是颈内外动脉分叉处,此外是动脉粥样斑块的好发部位,易造成狭窄,严重者引起血管闭塞。……......

    作者:郭秀梅;刘岩;韩玉岭 刊期: 2003- 06

  • 利用Internet教育资源实现医学教育终身化

    网上教育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教育模式并必将成为终身学习的一项重要工具。医学教育的传统行为模式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来自这一新生事物的冲击。研究因特网对现代医学教育……......

    作者:王燕;李翠荣;牟亚伟 刊期: 2003- 06

  • SARS攻克进行时

    2003年春天,21世纪的第一种全球性传染病——SARS在悄无声息中袭来。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飞速传播到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对初次袭来的陌生病毒,全世界的科学界和医护人员奋力承担自己的责任,与SARS进行了一场殊死的较量,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病原体就被分离出,病毒基因组序列被完全破译,特效药和疫苗的研制初露曙光。今天我们即时记录了他们在非常状态下的非常攻关。......

    作者:文山 刊期: 2003- 06

  • “纵向模式使我们服务无间隙”——加拿大普罗维登斯医疗集团首席执行官Carl Roy谈中加医院的比较

    来自温哥华的CarlRoy先生,是加拿大普罗维登斯医疗集团首席执行官,该集团是加国大的医疗机构,同时在医疗卫生系统和服务提供的设计和管理方面也是国际公认的加拿大技术和质理好的机构。CarlRoy管理下的普罗维登斯医疗集团是由高级医院、医学培训中心和政府组成的非营利组织。在SARS还没有肆虏京城之时,CarlRoy先生来北京参加国内首届医院投资与管理国际论坛,本刊记者有幸就中加医院规管理模式、资金来......

    作者:梁馨元 刊期: 2003- 06

  • 号脉英华医院:激励机制是一剂良方

    医院背景英华医院(化名),是一家大型国营机械厂职工医院,为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同时也是市大中专院校的临床教学医院。医院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30000平方米,……......

    作者:姜晓慧 刊期: 2003- 06

  • SARS,让我们重新认识急救--北京急救中心SARS转运启示录

    ★3月9日,北京市政府正式要求北京市120急救中心承担全市SARS病人的转运工作。此后,急救中心各项筹备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3月12日,急救中心SARS转运组成立,并在当天,将临时住在北京东郊大黄庄的一位疑似患者转移到了佑安医院。★4月25日,北京市SARS医疗救治挥中心成立,大规模批量转运开始。当天,分散在13家医院的59名病人被转运到相应的定点医院进行救治。★5月1日,小汤山医院建成后,开始......

    作者:罗中云 刊期: 2003- 06

  • 重建中国医疗卫生体系

    “这次防治SARS的斗争中暴露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缺陷。中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很薄弱。我们的疫情搜集和报告的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形成一个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完整的信息报告体系,被各级所分割。特别是农村的卫生工作,相当薄弱。农村的医疗卫生体系、设施、水平和技术都比较落后。”这是6月24日,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中国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新闻发布会”上的坦诚之言。也就是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世界卫生组织......

    作者:潘旭临 刊期: 2003- 06

  • 反思:中国医院步入后非典时期

    引言:6月9日,早9点,下着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门处已经有五六辆车在排队等车位,而门诊大厅里已来了不少前来看病的患者,虽然依旧是一色的白口罩。在停诊了一个半月后,人民医院终于迎来了它的“重新开张”。虽然没有出现以往一样的拥挤,但仅上午半天医院就挂了500多个号,40多人办理了住院手续。人民医院正在逐渐恢复它往日的紧张与忙碌的景象,从那些安静有序的患者脸上,已经很难察觉到非典的恐惧,但透过医生们忙......

    作者:杨成志 刊期: 2003- 06

  • 一位美国医生眼中的中国医疗体制

    中国政府缺乏应对医疗健康危机有效应急机制中国政府近两个月来应对SARS的重大措施,是造福中国人子孙后代的大好事。医疗健康危机有效应急机制应包括危机疾病监测系统,传递信……......

    作者:胡祈 刊期: 2003- 06